周兴越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各位新生家长认识,我是周老师,负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天我受领导的委托,从心理学的角度,就新生入学会面临的几个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一年级学生的教育问题。
先谈谈我的感受吧,我本人在此之前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教过,再回来教一个一年级的班和一个五年级的班,对比着高年级各类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发现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在低年级时已经祸根深重,比如不适应问题;习惯的养成问题;常见的学习困难现象;性格上的塑造问题。
一、 适应问题
先就适应问题和大家聊聊。
可以这样说,尽快的适应学校生活能让孩子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我们现在面临的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来到了我们小学的校园。有的小朋友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说:一天上6、7节课作息时间上的调整;每节课认真听老师说,头脑也跟着高速的运转;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充分互动;面临着心无旁骛的写作业;比幼儿园更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更包括最简单的坐端正,等等很多,对于他们来讲都有着些许的困难。这样就产生了焦虑情绪、不适应的状态。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甚至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我曾了解到一个小孩,不愿意来上学,每当到了学校就肚子痛要求回家的,到医院检查,躯体上没有任何问题,一到家就好,这也是不适应新环境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点知识,到学校离只有自己学过的才听,家长没教过的就不听了,这样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其实这也属于不适应的表现。
其实有这样情况的同学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针对这类不适应情况,我们的家长能做什么呢?
首先说的,也是最重要的——爱的陪伴,教育中,老师从来都是个领路人,一直在做教育还在于家长,你拿出的时间是解决孩子问题的良药,我见过太多问题儿童,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一个无爱或爱缺失的问题家庭。
爱孩子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往往大家会控制不好爱的方式,有时把爱变成溺爱,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在物质上常常对孩子没有限制的满足,但是这种无限制的满足,有害无利,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视频)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我们看到,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这个“延迟满足”实验并没有结束,十几年后,追踪了当年被实验者,发现当初可以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都有好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工作没有常性,也不能吃苦耐劳,人际关系较为紧张。这个实验说明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意义,也说明了延迟满足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希望家长朋友们平时也这样可以训练孩子,以达到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另外两个字——耐心,孩子们都是特别会察言观色的,你的不耐心,会让他感受到你对他有多少的不肯定,从他们的眼睛中,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教育无力,前段时间一个五年级孩子的妈妈在向老师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打自己,而那个孩子据我了解除作业不认真、成绩较差外,在学校其他都表现得中规中矩,没有过激的行为,什么使母子两个像仇人一样呢?从孩子母亲的口里,我常常听到了“不管他”,“管不了”,所以又生了一个,打算好好教育这个小的儿子,大家想想,孩子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大的没有办法教育好,小的就真的能好吗,这种撒手不管的方式,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父母应该在教育的早期拿出充分的耐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也是我们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最后还有——期待,心理学里有个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智力超群”,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巨大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王子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与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从而推动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二、 习惯的养成问题
就从怎样抓好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和在座的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
当你的孩子呱呱落地来到人间,到如今即将背上小书包,跨入小学的大门,很多家长都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家长们肯定还清晰地记得孩子们牙牙学语,幼稚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六年多来,在你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相信每位家长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时间和金钱,同时也从孩子的成长中收获了许多的快乐与满足。有人说,孩子开始读书,烦恼也就开始。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什么功课都没有完成,你忙完家务,还要辅导孩子作业。可有时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你就会感到是否我的孩子智力不如别人,从而就会给你有许多的烦恼。其实有关专家做过实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学习习惯就是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不断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多种多样,有学习、生活、交往等习惯。那么学习习惯又是习惯中的重要方面,就学习习惯而言,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1.行为操作习惯;比如写字、看书、动作速度等
2.心理操作习惯。是思维、记忆等。
就习惯的作用而言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良好习惯是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书写工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当天的事情自己完成。还会有自己预习……复习、读书,正确使用工具书(查字典)学习动作麻利、安排有序等等(举例:有的学生上课总是积极举手发言,从不放弃发言的机会,这就说明他上课很用心。另外在学生发言中,老师可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如上课思想不集中、喜欢讲废话、作业潦草、拖拉、懒于思考等。(举例:有些同学上课走神、有些同学不够自信,害怕上课发言。那样上课的老师就难以发现学习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学习成绩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
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超过了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学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习惯的力量非常巨大。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有些孩子在学习上不是很聪明,但是由于学习习惯比较好,上课用心听讲,多读多记,成绩就进步较大。然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比如,在学生中存在的粗心大意、计算错误等,其实这就是能力差的问题。)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
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靠空泛说教,而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多年来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1从小抓起 2要从小事做起3、严格训练反复强化。
1)从小抓起
古人云“养习于童蒙”,意思就是养成好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培养。这句话很有道理。许多专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证实3——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求知的欲望很强烈,容易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训练,因此一定要从小抓起。
2)从小事做起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必须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你让他帮你拿杯水,他从毛手毛脚一路撒了很多,到小心翼翼的端过来就是一个训练的小过程,换到学习上,从他写的第一个数字开始,哪里下笔、哪里碰线都有章可循,若现在就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可想而知他以后是如何完成作业,作业写得乱码七糟,少不了老师要批评指正,那么下次他完成作业时又怀揣着什么心情去写。
3)严格训练反复强化
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除了启发教育、提醒、还要检查、督促、不搞下不为例。因为纠正一个坏习惯要比培养一个好习惯难的多的多。
小朋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变数很大、非常敏感的阶段。(生活习惯必须要改变,并且要受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等。)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帮助他们过好这一关,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一个孩子自小到大,他的学习应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本能学习,依靠生理本能进行学习(如走路说话);兴趣学习,依靠天然的好奇心进行学习;动机学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不需要外在驱动而自觉学习。其中,本能学习和兴趣学习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或者是低年级阶段。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学习阶段会持续很长时期,甚至一生。而自主学习是很多人一生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还是说一下动机学习。人的需要产生动机,人有什么需要就会产生什么动机,动机是人行动的内驱力。教育孩子学习主要是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如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低年级阶段他的内在需要是想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避免惩罚。这个时期对孩子而言,必要的行为主义的训练很重要。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又产生要得到同伴的认可的归属的需求,所以通过展现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同学间赢得尊重来激发学习动机很有效。但很多孩子在上学时期,他们的心智都停留在这样的低层次上,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无法端正学习态度,不能把眼下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相联系,所以学习表现一直很被动,这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
好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依赖的人格和奴性的人格一旦形成,他们做什么都要受到外在的力量驱使才能行动。要培养孩子的人格,首先要从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必要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培养独立性开始(从小开始)。在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广泛阅读,多参加体验活动,如与伙伴玩耍,社会实践,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等,阅读与活动会促进他们心智发育。
最后,家长是否愿意学习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动力。家长游手好闲庸庸碌碌地生活,家庭中没有学习氛围,家长表现得轻视知识和学习,都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价值理念——学习无用。所以家长一定要记得,最好的教育场所不是学校,是家庭;最好的教育者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孩子去实现你自己的愿望。给大家再看一段视频,希望这短视频可以改善在你的教育途中遇道困难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视频)
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律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下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
用心关爱孩子们的成长,用爱铸就孩子们未来!路在脚下,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