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攻击与欺负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为了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攻击只是手段,行为的目的是在伤害他人之后获得某种利益,如争抢东西;另一种是故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使他人感到痛苦。
如果说亲社会行为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建设,攻击行为则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破坏,或者说,亲社会行为最终导致一种相互接受的关系,而攻击行为最终导致一种相互对立的敌意关系。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儿童多表现为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年龄大的儿童多表现为敌意攻击、言语攻击。小学儿童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但仍有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攻击行为。一般而言,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有意识地造成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欺负具有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等特征。就形式而言,欺负可分为直接欺负(包括打、踢、辱骂、起外号等直接的攻击)和间接欺负(如背后说坏话、群体排斥等)两种类型。
欺负是儿童之间的普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欺负现象在减少,而欺负他人的比率,女孩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孩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卷入欺负事件中;男生更多使用身体欺负,而女生更多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2.攻击与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有一些研究认为,攻击行为与激素(特别是雄性激素)有一定相关,特别是对威胁或激怒的攻击性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生物因素通过气质差异也可以影响攻击性反应。研究表明,易于激动、难于控制、难于平静下来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可能发展攻击行为模式。
(2)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同伴群体、文化背景、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感染机制、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以及个体的社会认知,如移情能力、观点采择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等都会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发生重要的影响。
具有攻击与欺负行为的儿童会给生活在集体中的他人带来不安全感。